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710

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西方人看大运河
——百年前的如画风情
发表日期:2013-06-16
2013-06-16 杭州日报 
文/沈弘
清末民初,那些怀着各种目的来到杭州,或是匆匆走过的西方人,无不为大运河所吸引,他们用文字和绘画留下了对大运河的景仰。运河边这些早已消逝的场景,如今看来依然新鲜而生动。这些笔墨留痕,也成为运河文化的珍贵记录。

采菱船、临河民居、杭州夜色——百年前的运河图景

谢娃对运河的文字描述很精彩,而图像则更为直观。清末民初,有不少西方人在大运河上旅行或游览时,觉得光用文字来记述他们的感受还不够尽兴,转而诉诸他们的画笔。他们笔下的采菱船、临河民居、运河夜景,再现了百年前的运河风情。

植物学家福钧的采菱图

1848年,英国植物学家福钧(Robert Fortune)受东印度公司的派遣,秘密潜入中国内地,其目的是为了到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去考察和挑选出最好的茶树苗和种子,以便将它们带到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区去试种。在大运河上,他看到一个令他大为惊奇的场景:

“离开古老的嘉兴城继续行驶,我们登录了一片面积相当大的水面,也许有支流将大运河与太湖相连接。这儿的水深度较浅,有一大部分水面被一种中国人称作菱角的水生植物覆盖,这是一种形状特别的水果,有点像公牛的头和犄角。水面上到处可见坐在木盆里的妇女和儿童在采集菱角。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发明能比这些木盆更适合采菱了,木盆里既可以坐人又可以存放菱角,这些圆形木盆可任意在那些水生植物间穿行,而不会对它们造成任何损伤。

在穿越这个水面之后,我们目力所及的河岸上和乡间的大部分地区都密密麻麻地种着桑树。丝绸显然是中国这一地区的主要产业。在两天的时间里和大约100英里行程之内,我们除了桑树之外,几乎没有看到其他的树。桑园里显然是精耕细作,保持着最佳状态,以确保能生产出上好的,大而有光泽的桑叶。”(福钧:《访问中国和印度的产茶地区》)

美国画家韦尔登的插画

1894年,美国画家韦尔登(C. D. Weldon)来江浙大运河沿岸采风,以便为《哈泼杂志》(Harper's Magazine)记者拉尔夫(Julian Ralph)在中国江南水乡创作的一本短篇故事集画插图。

韦尔登以简练的笔触和透明的色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杭嘉湖地区的江南水乡特征。由于创作灵感来自真实的生活,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和景观无不显得栩栩如生。上图中的船,即韦尔登租用的“燕子号”住家船。

英国青年师必蒙的水彩画

民国初年,师必蒙(Harold Speakman)千里迢迢来到上海,这位富有冒险精神的英国青年初来乍到,便在上海雇了一位能说洋泾浜英语的当地向导,并租下一条住家船,开始实地考察上海周边的江南水乡风情。他的第一站就是沿着大运河来拜访杭州。

师必蒙才情横溢,不仅文笔清新,且画得一手漂亮的水彩画。后来他出版了一部游记《上海周边地区》(纽约,1922年),书中八幅插图均出自作者之手,其中有三幅直接表现大运河,虽然时间已近百年,但这些写生画作却依然色泽鲜艳,气韵生动。

上图:运河边一个布商的宅院,位于武林门北。

下图:大运河杭州段的夜景温馨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