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710

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公司动态   >>   媒体报道
公司动态
 
媒体报道
2013/2014:中国大运河之幸与韵
发表日期:2014-05-13
杭州拱宸桥
运河“漕运研究”论文统计
闫卫平   言  省

大运河是幸运的,在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的时代风云中,她焕发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机和活力。2013年,是大运河申遗登录到紧张冲刺阶段的关键一年,大运河的一生凝聚在这个特殊的时段,经过运河儿女的精心修复、保护,迎来了联合国专家组对中国大运河的全方位考察。2014年,我们静心等待申遗的结果,但是,“结果并不重要,目的是保护”,这是一种信念,一种充满深情的期盼,其余韵悠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国家及各级政府、乃至全民族在2013年为大运河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都值得永远铭记。

申遗冲刺与国家战略

大运河是我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记录。2007年,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8省市的35个城市,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大运河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具有全局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其体量之大、线路之长、工程之巨,前所未有。2013年,是大运河申遗登录到紧张冲刺阶段的关键一年,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一,加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宣传工作。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文化遗产日”等重大活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大力加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宣传工作,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思想、理念推广到全社会,争取公众的广泛支持,为申遗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013年6月16日,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学会的宗旨为:加强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促进人类珍贵遗产价值的永续传承和合理利用。12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单位联合投资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开拍仪式启动,该纪录片将从运河沿岸的文化和乡情入手,从《千年水道》、《华夏粮仓》、《码头风云》、《会馆和它的主人们》、《腔与调》、《流淌的美味》、《古桥的前世今生》、《老街深处》等8个篇章展开,通过故事和细节,展现大运河在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融合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二,大运河遗产全部纳入国家级保护。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京杭大运河早在2006年就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增补了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至此,大运河遗产全部纳入了国家级的保护范畴。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大运河遗产调查和认定工作,实现了覆盖国家、省、市的三级规划体系,并颁布实施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设立了大运河遗产档案中心和监测总平台,建立起统一的大运河遗产展示与标识系统。同时,各运河城市不断加大运河遗产保护,开展了河道清淤、环境整治、文物维修、遗产监测等工作,使运河遗产的保护得到了有效加强,保护管理水平极大提高。

第三,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做好国际专家现场考察的准备工作。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做好督查指导工作,大运河申遗相关省市各级政府在申遗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部门共识文件的要求,加强沟通协商,以大局为重,优先解决突出问题,以资金支持方面为例,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2.4亿元助力大运河保护和开发。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下达2013年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确保了在6月底之前全面完成各项申遗准备工作。相关各级地方政府全面做好大运河遗产“四有”基础工作,即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区划,落实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大运河遗产档案资料。继续发挥大运河在航运、水利、南水北调等方面的现实功能,推动实现大运河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013年1月下旬,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申遗文本报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方顺利受理。9月16日至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委派两名国际专家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中国大运河顺利接受了为期11天的专家考察。这标志着中国大运河申遗取得重大进展。

运河城市齐心协力护运河

大运河申遗涉及35个城市,大运河申遗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更成为惠及运河城市民心民生,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的惠民工程。2013年,运河城市齐心协力,在申遗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为保护和发展大运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一,扬州举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作出牵头城市特有的重要贡献。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自2007年成功举办以来,已成为古城扬州一张崭新名片。9月26日,以“水生态、水文明与名城”为主题,2013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在扬州开幕。欧盟地区委员会主席瓦尔卡塞尔,以及来自5个国际机构、16个世界运河城市和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的近400名代表参会。与会人员围绕本届博览会主题,根据各自所在地区利用水资源的经验,就水生态文明的路径与方法、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等话题展开交流,一致强调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经验和技术,扬州希望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好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致力于“东方水城”的建设。

扬州是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也是我国唯一一座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大运河申遗带给扬州的不仅是遗产的保护、环境的改善,更是对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推介。扬州积极发挥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示范作用,以“决战决胜、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念,全力以赴做好申遗迎查各项工作,确保申遗工作不失分、得高分,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做出牵头城市特有的重要贡献。2013年,扬州加大对整个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对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严格标准,把环境整治、遗产点本体修缮、遗产点监测管理等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围绕环境卫生、遗产讲解、现场管理等薄弱环节,发扬文明城市创建的精神,迅速整改到位。6月初,由扬州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运河保护标志牌和界桩设计、安装工程正式开工。大运河扬州段16个遗产区内将设立16处保护标志牌和326处遗产区和缓冲区界桩,全面系统地解读与阐述大运河的遗产构成和文化内涵,揭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范围。目前,这项工程也在沿线推广,运河遗产多了一张统一的保护“标签”。

第二,无锡开建百亿级运河古城,将成“江南文化集萃地”。位于无锡境内的运河南长段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全线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段落,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水弄堂从无锡南长桥至伯渎港,全长1560多米,虽经千年沧桑变迁,两岸民居依旧还是粉墙黛瓦,小巷弄堂穿插其间,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特色。运河两岸集中了运河古道、伯渎古港、清名古桥、南禅古寺、明清古窑等历史文化胜迹,涵盖运河文化、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形态,成为独具魅力的“江南历史人文景观长廊”。有诗云:京杭运河千里长,流经无锡水弄堂,南长老街清名桥,枕河人家南下塘。有人说,千年运河无锡段,目前给世人呈现的盛景堪称21世纪江南版清明上河图,下一步,无锡将持续把运河古城打造成最具江南风情、最有运河特色、最无锡的运河申遗示范点、运河活态博物馆和国际旅游目的地。运河古城不仅是无锡名片,更要打造成中国的文化名片。

8月份,无锡“江南水弄堂”成为大运河申遗示范点。“大运河无锡段集古韵今风于一体,目前依河成功培育集聚了世界级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两大支柱产业。”“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设,持续把运河古城打造成最具江南风情、最有运河特色、最无锡的运河申遗示范点、运河活态博物馆和国际旅游目的地。”10月22日,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的京杭大运河无锡段运河古城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目标定位为集文化演艺、酒店集群、艺术品交易平台以及民俗文化体验地为一体的文商旅“江南文化集萃地”。12月31日,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等入选“长三角心醉夜色”。

第三,杭州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建设小桥流水人家。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南北两端,被称为“流成的杭州”。 大运河杭州段登录世界遗产点申报的11个点段包括6个遗产点和5段河道。民众是运河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没有了“人”,大运河就失去了生气和活力。大运河不仅要有“小桥”“流水”,更要有“人家”。只有真正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愿意并且能够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才能实现大运河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而这一点,是申遗中极具价值的部分。杭州市运河综保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运河承载的是我们一座城市共同的财富,大运河这些年的整治、开发与保护,每一个微小动作背后都有群众积极参与的身影。2013年6月,上万名杭州市民参与,评选出运河十景……“文化遗产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因此,没有孩子参与的申遗工程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我也始终坚信,要永远保护好我们的大运河,希望就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一直坚持宣传保护京杭大运河的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说道。

为了保护运河遗产,弘扬运河文化,杭州2013年启动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展示馆建设,并且建成了运河杭州段的监测预警中心平台,今后这些信息将登录监测预警平台,点击网页和监控视频,就能及时掌握,运河和各个遗产点就有了一张保护网。另外,杭州打造了一条以大运河为中心,涵盖城市发展、旅游休闲、商贸商业、人居环境的杭州运河经济带,在运河主城区两岸的步道总长约21公里,沿线设置了近20个自行车租赁点,石桥、河水、杨柳枝依旧,大运河却悄悄地改变着杭州人的休闲运动方式。越来越多的到杭州旅游的人也为当地人所感染,流连于此,感受古老运河的现代魅力。

第四,济宁扎实做好申遗工作,促进运河文化的永续传承与发展。古时济宁地当南北冲要,又是漕河管理中心,因而被誉为“运河之都”。济宁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城市,境内申遗保护规划293公里,占大运河山东段的近二分之一,文物点达62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济宁段拥有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南旺分水枢纽。2013年,按照国家大运河申遗的部署要求,全面展开了申遗工作的大会战。对照标准查缺补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集中力量、加紧完善,完成标识系统设置、监测中心建设、文物本体修缮、环境综合整治、记录档案整理等项工作。济宁市提前做好自检预演,市文物局作为牵头部门,切实加强对各遗产点段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督促调度。济宁市充分利用各种平面和网络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开辟专题专栏等方式,加大对大运河申遗工作进展情况的宣传,提高广大民众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促进申遗工作深入开展的浓厚氛围。大运河(济宁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不仅让汶上、微山两地实时收集水文、气象、环保、公安等信息,还可以与大运河(济宁段)遗产保护网连线,接受公众的监督。微山县投资3.2亿元,打造南阳古镇,先后完成古运河河道清理,古运河景观绿、亮、清工程,开展河神岛景区建设,展现纯正的北方运河古镇风貌,争创“运河第一古镇”品牌。 

文化线路的探索追寻

大运河承载的不仅是运输功能,作为一条文化线路,大运河还增进了地域文化融合,发展了运河沿岸各个城市的经济,促进了中国水利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大运河给中华民族培育了新的文化理念,创造出了重要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它的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单调与贫乏许多。因此,随着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在大运河申遗的过程中,学术界对大运河文化线路给予了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在国家正式启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活动后,学术“运河热”弥漫运河南北。仅以漕运研究为例,可见学术与文化线路的结合对探索大运河的发展演变及精神实质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它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从公元7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大运河一直是中国南北方向的主要运输通道。学术界对漕运的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知网系统检索,以“漕运”为关键词搜索,1981年—2012年漕运研究论文就有564篇,图表如下:

图表清晰地反映了自2007年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学术界对之的关注逐年上升。淮安作为号称南船北马的九省通衢,是大运河漕运的明珠,对其漕运的研究力作也不少。在中国知网系统检索,1981年—2013年,文章主题包含《漕运》与《淮安》的文献共计79篇。张强的《漕运与淮安》,郑民德的《漕运与国脉:略论明代的淮安常盈仓》、田丰的《论漕运总督杨锡绂的施政特色》;也有从文化角度阐释淮安漕运的,如李贵连的《明清漕运总督之文与学》、奚敏的《文化线路视角下的淮安漕运文化》等等,可谓是漕运研究精品力作。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遗存,活态的遗产,沿岸生长起来的城市是大运河母亲的乳汁哺育成长的,这注定了运河城市的命运就是在大运河的流波逝水中生存,只有在与母亲河的同呼吸共命运中,它们才能开出朵朵似锦繁花。

可持续发展:绵延不绝的运河余韵

2014,我们真诚祝福大运河实现申遗成功的美好愿景,同时我们更应从中总结经验,加强学习,继续做好大运河保护和发展的各项工作。

大运河申遗,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契机。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莉玛·胡贾女士所说,大运河管理十分到位,在所有运河城市的共同努力下,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管理水平相当高。通过现场考察,她看到了大运河的独特美景,大运河活态遗产的保护与整个区域之间紧密结合,市民共享的举措让人震撼。她发现中国为大运河做出了许多努力和贡献。大运河申遗成功必将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运河文化必将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强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大运河申遗,“结果并不重要,目的是保护”,申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从思想理念到实践创新的过程。通过申遗,我们认识到水的珍贵,通过创新水文化保护和发展模式,搭建一条文化之桥,使得“运河文化活了”,最终使得大运河日益焕发出新的价值和魅力,实现大运河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闫卫平,江南大学;言省,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院。)